黄河已经连续两次参加川渝两地联合执法了。
“联合执法不断向制度化、规模化、专业化纵深发展,协同推动了区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这位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副总队长说。
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推动生态共建共保,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
从京津冀到粤港澳,从长江之滨到黄河之畔,从东部到中部西部,从沿海到内陆,区域协调发展正落地生根,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区域拼出来“好气质”
川渝两地首次联合执法“深挖细查”的就是臭氧污染,共护一片蓝天。
实现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8%”的目标,需要川渝两地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
“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秋冬季蓝天保卫战,开展联合执法对改善区域环境空气治理无疑会起到1+1>2的效果。”黄河说。
成渝地区正在唱响的绿色“双城记”,印证了我国用大战略运筹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的正确性,区域协同与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并举愈发频繁。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强力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地按下“加速键”,PM2.5年均浓度全部迈入“30+”阶段。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长三角2022年联合发布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支撑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
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东北三省开展联防共治、联合执法,2021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优良天数比例分别达到87.9%、94%、94.8%。
区域协调发展,在顶层设计上强化协同,在信息共享、预警预报、应急联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气质”不断提升,蓝天白云成常态。
共同守护好“大水缸”
黄河在联合执法时,站在嘉陵江支流铜钵河边,高洞岩瀑布的美景令他沉醉。
“铜钵河实现从‘脏’到‘净’的美丽蝶变,提升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感和获得感。”他说。
作为川渝两地跨界河流,铜钵河此前存在河道岸线管理范围未划定、管理主体不明确、污染来源难界定等问题。为此,两地联合推进控制污染物排放、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提升流域管理能力。如今的铜钵河上河坝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长江经济带目前正建设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同样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故事也在上演。
经过三年的共同努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22年上半年,黄河流域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2.4%,同比上升5.8%,不仅彻底摆脱断流危机,还持续向黄河三角洲、乌梁素海、库布齐沙漠、白洋淀等重要生态区域补水。
新安江实现绿色转型、茅洲河成为“治污典范”、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全线通航……国家的“江河战略”实现了千帆协进谋保护,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全国“一盘棋”汇聚各方力量。
优势互补开创“绿动能”
川渝两地的联合执法离不开标准统一、信息共享、案卷评查、人员互派等协同机制的优势互补。
优势互补正在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绿动能”。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不断优化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西部地区正在形成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青藏高原“中华水塔”保护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电力跨省区外送占比达到全国70%以上,西气东输惠及5亿人口。
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北京的水“软”了,“泉城”的水涌了,白洋淀的水多了,中线工程取水口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
粤港澳大湾区在绿色低碳发展上也正“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联合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成立绿色金融联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正在加速形成。
“唱响澎湃声音”的长三角生态环境宣教部门“结盟”,实现优势互补,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探索区域宣教工作一体化、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矩阵传播,建立互帮互学、共创共赢的宣教新格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质量迈进的路线图。
做好统筹协调“大文章”,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才能让绿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于民。在区域协调发展下,一幅美丽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就。
————————————
中国环境报原题为:
以 “一盘棋”思维推进流域区域共治
编辑:马新萍
转自: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