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河蝶变:往日“乌龙江” 今昔“清水河”

  • 更新时间:2022-11-29 09:23:38
  • 访问量:315

曾几何时,石马河是广东人眼中的“功勋河”。作为曾经的东深供水工程输水渠道,石马河将东江水输送至深圳、香港,肩负着对港、深及沿岸地区供应淡水的独特使命。在石马河不再承担东深供水功能、恢复自然流向后,随着流域内工业制造业发达、人口稠密,水污染问题逐渐凸显,期间它一度被戏称为“乌龙江”。

“乌龙江”的谑称让广东省东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治好这条河。就这样,一场举全市之力的“战役”——石马河治理攻坚战打响。2016年年底以来,东莞通过市、流域、镇三级协同,大兵团推进工程建设,铁腕开展决战督导、严控工业污染,再次让石马河从昔日“乌龙江”蝶变成“鹭鸟群飞、鱼翔浅底”的“清水河“。

                                                                                                                                                                                  

                                          

石马河治理前 

石马河治理后

(供图单位:东莞市生态环境局)

 

协同推进:“三闭环”治理模式扭转“多龙治水”格局

除了曾对港、深及沿岸地区供水,石马河在东莞的水系中,重要性究竟如何?

有这样一组数据说明问题。石马河在东莞市境内主流河长67.5公里,共有大小支流107条,涉及7镇112个村(社区),覆盖面甚广。21世纪初,随着深圳、东莞的经济腾飞,石马河流域内人口激增,常住人口多达150多万,日用水量约为103万吨。

人进水退。由于流域工业企业和人口增加,管网缺口大,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生产生活污水直排河涌,水质迅速恶化,主要污染物浓度尤其是总磷严重超标,整治前重度黑臭水体34条、轻度黑臭水体50条。

“石马河作为东江一级支流,在珠三角具有重要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地位,也承受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且复杂的环境压力,一度是珠三角水环境治理的痛点、难点。” 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潘伟斌表示。

面对石马河综合治理攻坚难题,东莞市创新性地提出构建“治理责任闭环、污水处理闭环、长效管理闭环”三闭环治理模式,根本性扭转了多龙治水格局。

打破“分段分片、条块分割、零敲碎打”的传统模式,东莞迈出了第一步——构建治理责任闭环,建立市—流域—镇三级治水指挥体系,协同推动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同时结合水生态补偿机制、优美碧道建设等多种举措,显著提升石马河的水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开展污水从源头收集—管网输送—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闭环建设,将全市建成区域划分为13296个排水单元地块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全市累计建成管网1.43万公里,在不能接入污水处理厂的区域,共建成93座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末端污水基本“全处理”、源头污水基本“全收集”,达到污水管网基本“全覆盖”。

此外,东莞还加快构建长效管理闭环。2018年部署推进“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2021年上半年通过“散乱污”企业预警监管系统排查企业8868家,发现“散乱污”企业431家并落实分类整治,成效有目共睹。

对症下药:在流域开展“3+5+1”作战任务

水清岸绿,鹭鸟群飞,如今石马河凤岗中心区段自成一幅秀美画卷,自然生态之美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就在几年前,附近的居民还对其避之不及。“以前都不敢走河边,味道很难闻,老远闻到都会绕道的,哪像现在。”家住附近的王先生对曾经的石马河印象颇深。

为了消除黑臭,东莞以断面达标为核心、消除排口为抓手、小流域治理为突破,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开展“3+5+1”作战任务。那什么是“3+5+1”?

“3”,是指推进污水管网完善、源头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这3项工程。通过努力,石马河流域7镇累计建成1834公里污水管网,完成流域重点排水地块源头雨污分流,建成微支管网约1695公里,现流域污水处理能力达80万吨/日,完成11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57万吨/日)。

“5”,是对石马河流域开展河道综合治理管控、面源污染管控、工业污染综合整治管控、流域水环境容量管控、行政综合执法管控5项污染源头管控措施,采取一系列行政管理手段,重点对“散乱污”、涉磷等企业、不规范垃圾场等排查整治。

“1”,是指建设石马河流域一体化管控平台。通过采用GIS、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以完善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和管理平台建设为抓手,提升流域智能预警、应急处置能力,为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保驾护航。

就这样,围绕“总量减排,断面达标”工作核心,按照“源头管控、过程管理、末端削减”的治理思路,东莞全面补齐流域水环境基础设施欠账,从源头削减流域污染,整体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

“经过3年多的综合治理,石马河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建成了60公里优美碧道,蝶变成‘鹭鸟群飞、鱼翔浅底’的幸福河。”谈到石马河的变化,东莞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石马河流域指挥部现场指挥陶谨介绍道。

纵观全局:“全流域、全要素”开展水环境治理

“流域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流域水环境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毫无疑问,流域治理是一项涉及多要素的系统工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红杰表示。

2019年初,为更好推进“一盘棋”治水,东莞成立了市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按照“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的理念和“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携手中国电建生态环境公司,正式开启流域干支流的治水之路。

2019年对参与到石马河流域治理的很多人来说是忙碌且充实的。在这一年,重点攻坚期间每周召开四方工作例会,以月为周期制定重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流域内七镇治水工作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

市生态环境局专门派出执法骨干精英,组成执法巡查组,统筹片区2个执法科,着重就区域阳极氧化、金属表面处理工业企业数量多、长期偷排含磷废水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高磷无法达标排放和严重污染石马河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排查打击,建立企业分类布点图和统计表挂图作战,通过非常态化巡查、航拍、快测溯源、违法问题清单反馈、多轮大规模执法行动、局领导每月带队驻镇一周重点督战、工作人员驻厂监督、给予举报偷排含磷废水高达50万元奖励等多项创新性措施,有效扭转工业废水偷排直排恶性违法形势,流域总磷污染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很多青年骨干加入水质监测分析小组。他们的工作就是建立全流域干支流监测网络,设置110个手工监测断面和33个自动监测站跟踪水质变化,定期开展加密监测和跟踪监测,对流域重点支流开展全河段监测,对异常片区开展应急监测,对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开展摸底监测。对流域河涌水质及污水处理厂运营情况,形成每日小结、每周周报、每月分析报告成果。

还有一部分骨干负责开展水生态调查评估工作。针对流域水生态状况存在“底数不清、现状不明”的问题,在汛期和非汛期分别开展浮游、底栖、鱼类等水生动植物,以及岸带生境等水生态调查评估,为指导下一阶段水生态修复提供数据基础。

几年来,东莞始终坚持“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的治水思路,以全局视角抓落实,以多方联动促成效,构建了多元化治理体系,治水效率和成效得到大幅度提升。

 

石马河河段俯瞰图(供图单位:东莞市生态环境局)

 

从“供水河”到“污水河”再到“清水河”,是东莞石马河水生态变化的生动缩影,印记在了一个个参与到流域治理工作者的脑海里。

“石马河的蝶变,是东莞水域综合治理创新探索的生动写照。但我们的目标不会止步于此。我们将顺应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坚持环保为民,持续推进石马河由“清水河”向“美丽河湖”迈进,进一步巩固提升周边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毅峰介绍道。

编辑:史小静

转自: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