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间换时间”破解化工园区应急难题

  • 更新时间:2025-09-30 08:58:18
  • 访问量:43

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通知,启动第二批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工作,引导各地探索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化工园区环境应急防控典型模式。这为提高化工园区环境应急水平提供了重要指引。

此次试点工作强调,要遵循“以空间换时间”的环境应急理念。所谓“空间”,是指一个多层级、工程化的应急设施系统,通过预先规划和建设一系列物理上的缓冲、拦截、储存设施,为事故发生后采取有效应急处置措施赢得时间。如果没有“空间”,一旦发生泄漏,污染物就可能直接进入外环境,使得后续应急处置工作陷入被动。反之,通过建立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将污染影响最大限度地控制在园区或预设的应急设施内,从而为科学决策和精准处置赢得时间。

落实这一理念的紧迫性,源于化工园区自身的风险属性。化工园区是化工行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园区内企业聚集、危险源集中,环境安全风险也随之上升。加之我国很多大型化工园区都位于沿海地区或大江大河沿岸,一旦出现突发事故,可能给水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建立完善的环境应急体系,不仅是保障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维护流域水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的必然选择。

环境应急要快,但不是蛮干,需要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和配套设施做支撑。我国化工园区环境应急水平近年有了很大提升,但仍有一些园区和企业认为“出事是小概率事件”,对环境应急工作重视不够,体现为对自身风险底数不清,或应急预案编制直接照搬模板,或应急演练流于形式。有的园区和企业应急设施配套不足,事故应急池容量不足,应急设备缺乏日常维护、保养,关键时刻设备无法正常启动或人员不会操作。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一方面是企业的风险防控意识不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出事、应急预案用不上;另一方面,也与一些化工园区规划建设较早,环保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却没能及时改造升级有关。此外,一些地方的监管能力和执法力度参差不齐,让一些企业钻了空子。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园区、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将各自责任落实到位,切实提升环境应急水平。

环境应急预案不是应付检查的工具,应急演练也不是演戏。无论企业还是园区,环境应急预案编制都要紧密结合自身产业特色、风险源分布、地理环境、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设计,不仅要说明“做什么”,还要说明“谁来做”“怎么做”,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流程和明确的责任分工。目前,一些地方要求生态环境部门相关人员参与企业环境应急演练,促进企业真演真练,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足之处,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正确、快速、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的目的。同时,还要及时补齐硬件设施短板,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换“时间”。

提高环境应急水平不仅是企业、园区的责任,也是政府管理部门的责任。以往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曾出现响应迟缓、信息混乱、措施不当等问题,这与有关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协调履责机制不完善有关。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整合企业、园区以及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消防等部门的多方力量,构建统一指挥、高效协同的应急指挥平台,确保相关应急措施能够无缝衔接、层层递进。还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AI模型等技术手段,提升风险预警、决策支持和智慧调度的水平。

再完备的应急预案也是事后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才能杜绝问题的发生。企业和园区必须强化“预防优先、全程防控”的理念,将应急管理的关口前移。这意味着园区管理者和企业不再是简单地准备如何“救火”,而要通过系统性的规划、严格的管理和技术创新,从根本上降低“起火”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园区从规划选址到项目准入必须严格把关,还要强化日常监管,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整治,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文章转自: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