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向纵深推进,大型体育赛事已成为各地竞相布局的文旅新赛道和消费新场景。与此同时,在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绿色低碳办赛、赛事碳中和乃至“零碳赛事”正蔚然成风,也成为国际社会观察和体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以今年8月在成都举办的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为例,赛事以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专门组建绿色低碳工作专班,系统制定绿色低碳办赛行动指南和竞赛场馆(场地)绿色低碳建设导则,全面实施涵盖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组织与低碳服务等九大专项行动,并创新推出“碳中和领航员”计划及“低碳世运”线上互动专区,最终助力世运会首次实现全程碳中和。赛后还将发布《成都世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为未来赛事留下可复制的可持续发展遗产。
成都世运会的实践并非孤例,这是近年来我国大型活动绿色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一成功案例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层面持续的政策引领与地方创新实践的紧密结合。早在2019年,生态环境部就出台《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倡导以低碳为荣的新风尚,并对碳中和实践予以规范。此后,各地积极响应,相继推出多项配套政策。例如四川积极有序推广和规范碳中和方案,山东、重庆、深圳等地制定了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陕西制定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浙江发布大型赛事活动绿色低碳运营指南,上海编制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指引等。这些政策的密集落地,标志着体育赛事碳中和已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常态化,绿色成为大型赛事不可或缺的底色。
在政策指引与实践探索的双轮驱动下,体育赛事不再只是竞技的舞台,更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试验场”和“展示窗”。例如,北京冬奥会实现所有场馆100%绿色电力供应,实现“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成都大运会赛事期间投入新能源车超过7000辆,首次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使用二手手机循环服务;杭州亚运会践行“无废亚运”,极大减轻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些案例表明,我国正在系统推进减污降碳,向全世界传递出绿色转型的坚定信号。
未来,我国仍将坚持全生命周期理念,将绿色低碳办赛理念和要求贯穿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挖掘减排潜力,努力实现气候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和最大化。一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坚持“绿色低碳优先、抵消中和补充”的原则,系统开展节约优先、绿电保障、绿色出行、无废场馆、循环利用等行动。另一方面,要在低碳环保行动的基础上,优化对剩余温室气体排放的抵消行为,优先选取生态环境效益突出、老百姓可见可感的高质量、普惠性碳信用指标和生态碳汇项目,科学测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编制绿色低碳办赛报告,提升碳减排、碳抵消、碳中和的透明度。同时,畅通社会公众参与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公益捐赠并注销碳信用,鼓励公众捐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产生的碳减排指标和碳积分,增强市民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共同助力赛事碳中和、社会碳减排。
文章转自: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