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省PM2.5年均浓度为38.6微克/立方米
与2013年相比降幅达到64.3%
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Ⅲ类,野生鸟类达到276种,比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70种
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面积达到115.1万亩
森林覆盖率82%
活立木蓄积量1036.8万立方米,每年可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
春山可望,草木萌发;蓝天白云,清水绿岸。
过去一年,河北省坚持把生态环境质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设区市空气质量“退后十”成果进一步巩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双碳”“碳足迹”“降碳”“碳汇”“固碳”成为会场内外的热词。
什么是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单位、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河清天蓝
良好生态惠及群众
春日,衡水湖碧波荡漾,飞鸟翔集。丹顶鹤、灰鹤在湖畔悠然踱步;大雁、白鹭、红嘴鸥在湖面上飞翔、觅食,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肯定了过去一年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绩。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全国人大代表,衡水市政府副市长、民革河北省委副主委崔海霞说,近年来,衡水湖持续加强湖岸带生态修复、实施水环境改善项目,衡水湖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水标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得到系统性保护,周边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
崔海霞代表闲暇之余喜欢到衡水湖走一走:“候鸟的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来衡水湖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目前,衡水湖湿地观测到的鸟类由建立滨湖新区时的283种增至33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由原来的7种增至21种。”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脚来投票。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Ⅲ类,野生鸟类达到276种,比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70种,“华北之肾”功能加快恢复。
2023年,我省大力实施河湖生态补水,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京杭大运河再次全线贯通,永定河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有水。
我省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推动河湖系统治理,全力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3年,全省打造滹沱河、衡水湖、白洋淀、承德市潮河、康保县康巴淖尔等64条(个)幸福河湖。
“空气质量变好了,跑起来呼吸更顺畅了。”作为一个跑团的团长,每天12公里是石家庄市民王军的运动“标配”。2015年,他刚开始跑步那会儿,天经常是灰蒙蒙的。现在他发现,蓝天越来越多,爱到户外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2023年,我省空气质量不断改善,PM2.5年均浓度为38.6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降幅达到64.3%。
“这几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石家庄市民王汝春说,小区周边建了许多街心公园、口袋公园,人们出门就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蓝天白云从“稀客”变成“常客”了。
扩绿卖“碳”
燕赵大地“颜值”高
从北京向北行驶400多公里,有一弯“深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它与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这里,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
密林深处,柞树、花楸、紫叶稠李等阔叶树种与针叶林混交,多树种、多层次的复合式森林结构,让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更加稳定。
塞罕坝位于“三北”工程区腹地,是40多年“三北”工程建设的典型代表和成功示范,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面积达到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82%,活立木蓄积量1036.8万立方米,每年可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
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6年,林场森林覆盖率由82%提高到84%。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5%,森林碳汇能力较2021年提高10%以上,积极创建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维持在86%,森林湿地资产总价值达到260亿元,完成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创建,打造全球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示范区。
绿潮涌动,林海扬波。2023年,我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完成营造林627万亩。
塞罕坝卖“碳”的案例,再次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崔海霞代表介绍,我省以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区域固碳项目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为突破,创新建立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与减排相比,固碳具有成本低、易施行、兼具其他生态效益等显著特点。对钢铁、水泥等碳排放大户而言,通过买“碳”来抵消工业排放,确保实际碳排放量不会超过限定排放总量,无疑是一种最优的选择。
2023年8月,我省举办了第四批降碳产品价值实现集中签约仪式,挂牌降碳产品从林业拓展到了草原、湿地、海水养殖贝类、景区碳普惠等领域,摘牌单位包括钢铁、焦化、玻璃、水泥、热电等行业30家企业。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累计完成降碳产品项目开发26个,核证总规模近700万吨,累计交易降碳产品131.5万吨,实现价值转化7390万元。
“金融机构应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业务,积极发展基于碳排放权的融资租赁业务,在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崔海霞代表建议,以现有的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河北省环境能源交易所为基础,按照统一市场、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监管的原则,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碳交易平台。
从碳变氢
绿色发展“气质”美
“A级,是环保绩效评级的最高等级。2023年,河北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钢铁A级企业数量排在全国第一。”全国人大代表,河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兰玉带来的好消息令人振奋:目前,河钢集团旗下唐钢新区、邯钢邯宝、石钢新区等5家子分公司已获评环保绩效A级企业。
治理大气污染,让蓝天白云常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当前,我省正有力有序推进钢铁、水泥等7个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引领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相当于塞罕坝林场一年的固碳量。”王兰玉代表分享了河钢绿色低碳发展的典型案例——氢冶金示范工程。
2023年5月,以氢作为钢铁大工业生产能源应用的第一例——河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实现连续生产绿色DRI(直接还原铁)产品,该产品金属化率94%以上,可作为高端材料制造高品质洁净原料。
这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成为中国钢铁史乃至世界钢铁史上由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的里程碑,引领钢铁行业迈入“以氢代煤”冶炼“绿钢”的时代。
河钢用“氢”联通能源与制造,让钢铁的“含金量”更高、“含绿量”更丰富。王兰玉代表介绍,河钢氢冶金示范工程,可实现炼铁工艺流程近零碳排放。与同等生产规模的传统“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相比,示范工程一期每年可减少80万吨、约70%的碳排放,相当于塞罕坝林场一年的固碳量。
王兰玉代表透露,河钢已启动实施钢铁行业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示范项目。该项目可形成规模化推广能力,引领和推动钢铁行业CCUS产业发展壮大,到2030年形成百万吨级工程应用。“河钢的‘碳足迹’今后会越来越小。”
乳制品是大众日常消费必需品,乳制品行业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降低乳制品包装的碳排放,已成为全球乳制品行业重要降碳路径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景滨也带来一个“降碳”好消息:为破解乳制品包装“卡脖子”难题,国内头部企业研究用氧化硅高阻隔膜替代利乐包装的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积极进展。
侯景滨代表介绍,该项技术相比于利乐包装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不含铝,全替代后预计每年减少铝使用量20万吨以上,减少碳排放300多万吨。二是可回收,单一全塑材质可以快速回收再利用,每年可减少乳制品包装垃圾数百万吨,减少碳排放数千万吨。
王兰玉代表认为,在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时代背景下,实现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解决环境、能源和资源瓶颈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将成为塑造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他建议,加快钢铁工业绿色转型示范区试点建设,健全钢铁行业绿色能源消纳的支撑体系,构建“一中心、多平台”的钢铁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加强对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低碳排放产品相关管理制度、认证规则的研究,推动与主要贸易国在碳足迹核算规则和认证结果方面的衔接互认,充分发挥低碳钢铁材料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本报记者 吴新光
文章转自:河北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