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强调的三大标志性战役怎么打?科学治沙怎么治?

  • 更新时间:2023-06-17 09:12:02
  • 访问量:491

 两年前的全国两会上,在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现场,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两年后的6月,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主持召开一个重要会议——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

 科学治沙,再一次得到强调。

三大标志性战役怎么打?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

 习近平强调,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三大战役有何区别?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从事沙漠治理已有5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姚洪林给出了他的理解。

 “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就要先了解‘几字弯’。”姚洪林向记者介绍,“几字弯”,蒙古语“库布其”,意为“弓上之弦”。黄河“几字弯”犹如一张弓背,绕经鄂尔多斯700多公里,库布其沙漠位于鄂尔多斯北部、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南岸,金银两色相间的“弓上之弦”跃然纸上,其地理位置不言而喻。

“犹如弓背与弓弦的关系,‘几字弯’与库布其沙漠密切相连。所谓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就是治理好库布其沙漠。”姚洪林说道,“库布其沙漠离北京最近,也是京津地区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对北京的防风固沙作用重大。”

 据介绍,2000年以前,库布其沙漠每年约2000—3000万立方米黄沙侵入黄河。为治沙护河,库布其治沙企业亿利资源集团牵头实施黄河锁边林工程。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几字弯”南岸,曾建设长170多公里、宽3-5公里的防沙治沙锁边林,治沙锁沙,有效保护黄河200多公里,生态作用重大。

 姚洪林告诉记者,“锁边林工程建成以后,对中下游水源起到保护作用,现在水一直保持很清。”

             图为与库布其沙漠相接的黄河锁边林。

“但是,由于目前锁边林林带退化,过熟林较多,且灌木林平茬复壮不到位。进一步提升林分质量,改造黄河锁边林工程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姚洪林继续说道,要继续筑牢库布其防沙护河锁边林带工程,增强保卫黄河“几字弯”生态屏障功能。

 此外,如总书记强调那般,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贺兰山等为重点,全面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增强防沙治沙和水源涵养能力。

“用词准确!”当提及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时,姚洪林这样表示,“这两个沙地早在2014年以后就开始出现了逆转,生态恢复很不错,尤其是科尔沁沙地。”

 据他介绍,科尔沁沙地地形为坨甸相间,即沙丘和甸子地,当地人称 “坨甸地”。“在治理过程中,科尔沁沙地见效最快,恢复也最快。”

 1966年大学毕业后,姚洪林即投身于沙漠治理。他也见证了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与建设。

 2000年,当时的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危害比较严重。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这里提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自那以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6个100万亩工程等纷纷启动,沙地得到了较好治理。如今,两沙地已经进入可以正常开发利用、产业化的过程。”

 在姚洪林看来,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最为重要的是要继续巩固生态效益,防止沙丘活化,“原来的流动沙丘已经固定,如果人为破坏,沙丘活化有可能卷土重来。”

 如何理解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我认为阻击战用词非常恰当,任务很明确。只能在沙漠边缘开展绿洲建设,而不能进攻沙漠腹地。”姚洪林表示。他向记者解释,“这片区域地域辽阔,人员稀少,只能是合理利用沙漠进行开发和建设,范畴不能太深入,面积也不能太广。”

 如何更好防治?姚洪林建议,应该尽量争取进行飞、封、造相结合的防治工程,“飞”即飞播造林;“封”即封山育林;“造”即人工造林。同时,用新型固沙材料制作沙障,进行防风固沙。如此这般技术结合,防治效果更为显著。

科学治沙如何做?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在沙漠治理中,成本是一个大事,寻找低成本、高效益的治沙方式是关键。“科学治沙就是一个比较准确的思路,”姚洪林继续说道,“上世纪六十年代,治沙条件有限,有什么苗就只能栽种什么苗,因陋就简。而现在治沙,就需要因地制宜、科学选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

 姚洪林建议,首先要对沙地治理区域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制定适配方案。“因地适树,因害设防。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治理技术和措施,栽什么树,多大的株行距,均需提前考虑周全。”

 据介绍,传统治理工程中,按照国家造林标准每亩地必须栽种220棵植被。而这一模式下,固沙植被因密度过高、结构不合理而导致植被过早衰退死亡、防护功能下降,“低覆盖度防风固沙技术与模式”便应运而生,即种植110棵或80-90棵的效果并不会低于220棵,甚至效果更好。

“栽什么树种,一定要选择当地的先锋树种,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还得考虑有没有利用价值,能不能为产业化提供资源。”姚洪林建议,在风沙严重、水源缺乏的流沙扩展区,应重视配合机械沙障种植沙生灌木和固沙草本植物。在灌草植被隔离风沙区,适当种植经济林果等耐旱、抗旱的优良品种。在最内层绿洲区域,可以培育针叶和针阔混交林带,形成由外到内全域圈层防护结构的生产—生态格网化防护体系。

“除考虑种植树种外,还需考虑操作技术。”姚洪林介绍,传统植树方式需要挖大坑,容易破坏土壤及原来植被生态。而如今挖坑、栽树、浇水三合一体的“微创水冲种植技术”,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还能降低各种成本,大大提高治沙效率、提升植物成活率。即先用铁管在沙地冲出深度1米左右的窟窿,将苗木插入洞内,固定、浇水,10秒内就可植树一棵。

 据介绍,每年3月中旬到5月底,是库布其沙漠的植树季,而“微创水冲种植技术”便为这里大规模沙漠绿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树种选择、地面设计、造林措施都要符合科学依据。

 姚洪林告诉记者,治沙植树,防风固沙也很重要。为提高苗木成活率,有时需在风口设置沙障。哪些地区需要设置沙障,需如何设置沙障……这些也需提前做好规划设计。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那边的风口,若没有设置沙障防风固沙,苗木便种不活。

 此外,在治理治理沙漠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同时要考虑生态产业问题,要用产业化带动防沙治沙,带动当地百姓发家致富。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

 久久为功创奇迹,从漫漫黄沙到茫茫绿野,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如今,内蒙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据介绍,截至目前,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大力实施下,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编辑:张冰

文章转自:中国环境网